劇情
「麥迪遜之橋」是一部描寫在1965年發生在美國愛荷華州麥迪遜郡的一對中年男女真誠而深刻的愛情故事。電影是從女主角芬斯卡(由梅莉.史翠普所飾)在1982年死後留給兒女的一封信開始,在遺囑及遺物中,她向子女訴說著一段深藏在她心中短暫卻永恆的愛情。在1965年秋天,芬斯卡的丈夫與一雙兒女都去伊利諾州參加展會,讓她暫時從煩雜的家務中跳離,獨享屬於自己的四天時間。在一個午后,一位陌生人由駕車前來詢問麥迪遜郡著名的遮篷橋--羅斯曼橋,芬斯卡遂親自帶路,在途中才了解男主角金.若柏(由克林.伊斯威特所飾)是一位浪跡天涯的攝影師,當時正為國家地理雜誌拍攝一系列遮篷橋的照片。而在之後的相處與對話中,敏感又善體人意的金.若柏他豐富的生活閱歷勾引起芬斯卡心中對目前生活所感到的無奈,平淡幾乎一成不變的生活不是芬斯卡在二十幾歲時離開義大利家鄉所期待的。而純穩定的芬斯卡對於金.若柏這飄泊的靈魂,尤如一個心的休憩站。芬斯卡遂燃起為自己而活的勇氣,情不自禁的與金.若柏相戀。在金.若柏即將離開的前夕,芬斯卡原有意尾隨他而去,但在一個戶戶聲息相聞的小鎮中,周圍的環境壓力,讓她陷於選擇自我與家庭的掙扎中,最後她決定留下,因為她無法不顧一切離開,即使得到兩人長相私守的生活,但一輩子內心的牽掛將令她分分秒秒無法釋懷。與金.若柏離開後,倆人終其一生都未曾再見過面。而芬斯卡的子女在看完母親所留下的故事與金.若柏留給芬斯卡的遺物和當年拍的照片時,才了解平靜而溫和的母親,曾經為他們作出如此的犧牲,也佩服母親能勇敢去愛,羨慕她能獲得這難能可貴的真愛。在這之後,讓他們可以藉此正視目前存在他們婚姻之中的問題,也讓他們得到行動的勇氣。

-------------------------------------------------------------------------------------------------------------------------------------------------------------

或許在那個年代
充滿憧憬和幻想的愛情的極致發展
無疑是轉入相戀的另一個境地
婚姻

然而婚姻早已不是兩人世界
而一連串更貼近人生的現實考驗 即將密集地敲向生命之門
在婚姻裡 許多事情都將變卦
尤其是身處於一個保守和傳統世代下的女性
理想遠去
女孩的心境亦被迫於洞房之夜 深埋於心
然而
女性進入婚姻之後的生命轉變 
其實正是現在許多身為人母的寫照 遺憾和心酸
婚姻可能是種最索然無味的愛情模式 或是普遍認為的愛情墳墓
維持之道的關鍵無不是相處之智慧哲學和道德觀
然而平淡無味發展地盡頭 是否是種愛情的精神耗弱
精神和心靈的空虛 也並非是親密的親子關係能夠填補的
此時一種偶得接近過去夢想中的世界的機會
可能都是對現階段生命最輕的重擊和刺激

曾經我的母親在言語間無意流露著一絲遺憾的嘆息
女人為了婚姻 家庭 孩子 而放棄了大半夢想
尤其是嫁入極端傳統保守的家庭

而試想若Francesca Johnson的情況是我的母親 
我是否能夠於第一時間諒解母親與一位陌生仍未熟衽的男子的一段短暫的刻骨銘心的情愛呢
我的答案
讓人納悶
當有天父母關係生變而分離時 我並不會感到太大的震撼和傷心 
因為我熟知母親於家庭中的難處 然而若是一段精神 進而是肉體上的外遇時
我的思想卻又趨於保守 
諒解兩個字 竟是困難無比

然而如果我不幸地走入婚姻
我自身卻又有一些渴望婚姻之外的一場情愛 然而此時諒解是否會變的容易多了呢

以上為何提及走入婚姻對我而言為不幸 甚至不智之舉
或許 與成長經歷和個性思維相關
或是娘家此類的電視劇看多了吧 

ps怎麼連天下父母心的角色關係都這麼複雜

睿睿貓畫日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容摘要:
○1所謂的「好問題」就是可以簡單陳述的問題……但這種問題非常難回答。簡 單的問題陳述與複雜的答案兩者之間的差距越大,這個問題就越好。(P.311)
○2不論你多微小,你都可以讓自己倍程,直到比最偉大的更偉大為止。(P.395)

心得:
《鸚鵡定理》除了是數學版《蘇菲的世界》外,更是數學版《時間的長河》,一隻鸚鵡─瑪瑪蓋娜,如長河般蜿蜒帶出兩千年的數學成就,許多的數學家及定理不只在瑪瑪蓋娜的腦中不停記憶,更隨著艾勒加信件疑團的撥雲見日如跑馬燈般在讀者眼前,書中穿插數學家軼事及數學原理圖解,使讀者隨時與主角們一同思考,也更加身歷其境於此趟數學之旅。或許數學對於原本的我就如朦朧的雲霧遮蔽視線,但依晰中仍有陽光給予些許溫暖,我只能看見叢生路邊的花草,何時才能看見數(樹)林呢?所以書中所提到的定理不才儘可能的理解,若蔓葉線(cissoid)、蚌線(conchoids)等……是數學闖關遊戲,我想我可能永遠停留原點吧!
其實,我認為Denis Guedj透過鸚鵡定理給我們的驚喜,除了隨波乘著輕舟簡單了解數學世界外,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以有別於學校給於數學定義的角度來玩味數學,一個定理或名詞不單只有一種解釋角度,從古至今無數的數學家以他們的所學及認知提出不同想法,如:「在17世紀,計算及解釋圓周率,就在英國掀起一股熱潮。」維塔、瓦里斯、布朗克、牛頓等……都提出一番見解。一個待解決的數學問題即是起點,要如何跋山涉水求得解答呢?不過求解的過程又是場機率遊戲的開始,如何確定答對率的大小即為樂趣所在。
另外在十八章【無限大與空無之間】,釐清了我對切線的概念,以為切線的定義:是一條直線與一條曲線,若恰交於一點,則此線便稱為切線,但牛頓卻說:「一條交於圓弧M、M’兩點的線,若此兩點無限靠近,則此線即為切線。切線沒有與線段相交,只是擦過。」最令人困惑的是沒有與線段相交,只是擦過兒。擦過的定義又是什麼呢?擦過不是意味與物體有輕微且迅速接觸嗎?那何以說得又不相交於線段呢?雖然釐清了一個觀念,卻又困惑了一個觀念。
鸚鵡定理藉由三個數學年代的分類:古希臘數學、阿拉伯數學、西方現代數學,層層推進,解開謎題,雖然沒有如丹布朗的懸疑處理手腕高明,但不以制式化的教科書與數學作交流,而是透過本輕鬆的傳奇小說和他做朋友,且從朋友身上汲取課堂少有機會教授的知識和釐清過去錯誤的觀念,最後不管艾勒加的謎題是否能夠解出對我來講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在旅途的過程中我的收穫就是謎底。

睿睿貓畫日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場遊樂園意外的瞬間,艾迪的生命舞台就此謝幕,天堂是熟悉又陌生的國度、是艾迪的新劇碼開始,跟著艾迪前進天堂,我幻想自己的天堂;隨著頁數翻過,我猜想:倘若17歲是我生命盡頭,那我又會在天堂遇見誰呢?其實我們都被作者引導扮演艾迪的角色,到天堂時他到底會遇見誰?誰又會來見他呢?一定是他生命中最重視的人吧!但最後艾迪遇見的人中除了有他所珍愛的妻子外,更有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他們彼此不相識,卻再彼此的生命中扮演關鍵性的轉捩點,看似毫末卻如蝴蝶效應般翻轉了艾迪的命運。除此之外,艾迪所遇見的五個人也釐清了他生前在世上的不解之惑,在生活中出出充滿疑惑,有些或許打破沙鍋問到底可以找到答案、有些經過一段歲月的沉澱真相漸漸浮出檯面,但有些也許活了一輩子、困惑一輩子,這五個人對於艾迪似乎都藏有驚人的事實,卻待他蒙主恩召後才娓娓道出。我的生命會再什麼情況下謝幕呢?曲終人散時是安祥或哀悽?若是我有幸蒙主召到天堂,我將會遇見誰?或許是我親愛的人、或許只是向我問路的陌生人,但誰說在天堂遇見的都是人呢?也許遇見的是隻被我餵食過的小貓或喪命我腳下的昆蟲,天堂一個抽象、神秘的詞兒,我們憑藉想像將之真實。也許到天堂後,生前的疑惑會水落石出,現今的我何必為了暫時無解的問題將自己推之沒有出口的胡同呢?疑惑總有盡頭的,就暫時放下吧!

睿睿貓畫日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迷上她的原因是因為觀賞完音樂劇後,對劇中歌曲深深著迷。換句話說,由耳朵的感官震撼體驗,進而影響那心靈對文學的悸動及熱情的澎湃 。

What do you learn from Les Mise'rables ?

我覺得,Les Mise'rables有別於其他小說,它總是以某些固定的人、事、物,來鋪陳劇情。而Les Mise'rables用多方面向,描述出社會上的人生百態:有Jean Valjean功成名就的形,及雙重角色也是罪犯的影,多年來纏繞於他身上揮之不去的疇瞩、徬徨及迷失方向的Javert等等……雖然有時常因搞不清角色關係或是稍稍遺忘前情而必須向前翻閱,但過程中亦瞭解了法國革命風雲時百姓的不安和困苦。當然,一邊閱讀時也會一邊怒罵書中的壞人:「世界上怎會有這麼老奸巨猾的人呢?」但世界上就是有這種人存在啊!如果世界所存在的都是好人,那是什麼情景呢?我想有許多人要失業了。或許,世界就是因為有壞人而精采、刺激;就是因為有壞人才有樂趣,壞人存於世並不七彩繽紛,但壞人常是我們的借鏡,督促人們要檢點自己的行為,看看一則一則的新聞,這是一種警惕。我不必因陶醉其中,而對世界多愁善感或過分激動了!

 Which chapter or passage impresses you most ?

最後一個章節,<<The Turth at last>>那時,從的口中得知,是救了自己,於是放下對他的成見,告訴並與抱著對親人的真摯情感和滿懷的歉意,飛奔到的住處,請求諒解。這是整個小說中,最令人情感動容;賺人熱淚的地方。或許,是我一向對抒情文就會無法自拔的緣故,所以抒情情節總是像顆大磁鐵般,有著超級無敵磁力吸引我。沒有特別的原因,只有心中的那份感動,我相信有著這份感動,遇到再荊棘滿佈的事,也不會使我如鐵達尼號般,深沉大海、自甘墮落。

睿睿貓畫日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首先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時間的長河》分上下兩冊,厚達一千多頁的書取名『長河』也真是貼切啊!光是想把這本書看完就需要相當的耐心了,加上裡面有許多完全陌生的人名、地名,甚至希臘諸神,如:阿里斯托芬、阿提卡、薩特等‧‧‧‧‧‧及短時間內需要消化如此深度的內容,或許是自己對這方面所涉尚淺知識不備吧!
而看完這本書後,許多前面的細節似乎自動從腦中刪除,那段記憶如被丟進無底黑洞,怎麼喚也喚不回來了。但就是遺忘了作者精心安排的細節;就是不刻意琢磨於歷史現象中,才讓我更清楚看到這本書給予我的另一層意義:一開始的標語:「在公園參觀時,你有義務使用自己的理解力和判斷力。」,我認為從小範圍來說,不管是今天我們在學習歷史、或是有機會接觸這些史料,都應該要有自己明確的理解和判斷,當然大到這整個世界都需要運用理解和判斷,因為人類進化史就是由一連串的理解力和判斷力構成的。而一個沒有理解力和判斷力的人,呵呵,應該就只有被理解和判斷的份了!例如:在中世紀,為何許多人都認為要燒死異端、為何許多人相信女巫的傳說等對人權不公平的事件呢?我覺得正是人民缺乏理解力和判斷力,雖然在黑暗時代人們生活苦不堪言,可是大多數人依然遵從這不人道的懲罰,是因為宗教信仰力量黑暗面的惡勢力龐大到無法與之抗衡嗎?不,我想正常人都會認為自己活下去是最重要的吧!連伽利略也假意悔改不再宣揚哥白尼的日心說了,而窮困險惡的生活也難以追求更美好的享受,因為追求享受是生活安穩後的事情,就算到以後的浪漫主義時期也只是藝術家對於技術發展和資本主義弊端的反動。
其實在看到浪漫主義這段,我突然想起應該是一年多前在國立歷史博物館曾展出農情楓丹白露的一系列浪漫主義畫作,展出的作品是巴比松畫派,代表畫家有米勒、柯洛、胡梭、賈克、迪亞茲等‧‧‧‧‧‧因為我特別鍾愛田園風景畫,因此當水彩老師在介紹楓丹白露森林時是相當嚮往,尤其是詩人藝評家波特來爾的佳言:「如果這些樹叢、群山、流水及房舍,即我們所謂的風景,令人覺得美,並不是因為它們自身之美,乃是由於我,由於我的優雅,由於我寄託其上的思维與情感。」我是極其贊同的。想像自己住在森林邊緣的小旅社,在清新的早晨出門尋找內心的感動以畫筆記錄下來,傍晚時分從容不迫的走回旅社,當滿天星斗時,還可以和同住旅社的人們一同狂歡整夜。下雨天是琦君認為幸福的時刻,而此時也就是我的幸福。
一邊看書中介紹的西方藝術,一邊思考著一個不確定的問題:宗教信仰似乎成為是整個藝術史的精神支柱,好像任何藝術的開端都是因為獻給神、取悅神和神溝通,以我必較熟悉的美術來說,許多畫作內容都是聖經故事如:達文西【最
後的晚餐】、米開朗基羅【創世紀】、拉斐爾【聖母像】,甚至是中國許多人物工筆畫也是描繪神話故事,所以到底是宗教信仰潛移默化地在影響著藝術,還是藝術家為賦新詞強說愁,為了生存而崇拜上帝呢?畢竟藝術家的生存極其困難,若是順應大眾所好、順從教宗之意也許可以多少改善,所以在那時的環境,藝術家對畫注入的情感是顧慮現實的多,還是原始的心靈呢?若只從我現在的角度來分析:當一個人被有所限制、能追求的東西愈少時,他不是著眼於實際就是放手一搏了!
還有一句印象深刻的對話,斯蒂芬:「我生活在今天,為何非得要知道從前發生的事呢?」,塞內克斯:「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就無法確定自己想到哪裡去。」這個問題應該一直都是很多人的疑惑吧!為什麼要學歷史?為什麼還要回頭研究已過去的事情呢?以前我也這樣問過,通常得到的答案是:「鑑古知今」,可是我又會很頑皮的問回去:「但是我又不當偉人,幹麻要鑑古知今啊!」,但看到塞內克斯的回答後我才真正沒有疑惑,因為「鑑古知今」的感覺有點兒王將之氣,好像是大人物在做的事,跟我有點扯不上邊,可是「確定自己想到哪裡」這完全是自己的事,當然也就心服口服啦!
或許是現在我也想到一條自己想走的路吧!
時間的三個點:過去、現在、未來,確定了未來想走的路,現在就必須運用理解力、判斷力和智力去完成,即使還尋不著遠方的寶藏,但心中有著藏寶圖就不怕成為迷途羔羊,像哥倫布帶著希望、給予希望,在湛藍的、未知的大洋中航行,最終在晴空萬里與風平浪靜的消失點中出現一線不一樣的色彩,白、綠、藍;天空、大地、海洋,祥和的景象、船員們的希望。
厚達一千多頁的《時間的長河》也帶給我漫漫長夜的啟發。

睿睿貓畫日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霸王卸甲描述的是五個中年男子:永不下戲的演員、愛情遊戲的醫生、總是重溫情書的詩人、等待下課的教授、尋覓花香的商人,為了追球生命中自一以為是的美好,為了追求心靈中自以為是的渴望,拋下了默默奉獻愛的妻子,無視妻子的憂心及關懷,毅然決然的獨自旅行。演員流浪街頭尋找戲劇的靈感、醫生返回母校回憶青蘋果之戀、詩人遊回初次和妻子邂逅之地,回想當年愛情甜蜜、教授尋找人生至高的空靈、商人希望藉著未知的花香彌補年輕時對愛情的遺憾,在旅程中他們發現,原來過去認為自己想要的生活及理想,如今卻這麼的空虛,而那等待家中的女人,似乎才是真實的愛,儘管他們並不完美。
其實戲中的角色不像電視劇,誇張、虛假,離我們遙遠,反而是平易近人。泛指一般人的生活既溫馨又幽默,既賺人熱淚又令人開懷大笑,或許是我還未經歷過婚姻的那段生活吧!所以無法體會到在婚姻的背後竟然也會感到空虛,在我的眼中父母雖沒恩愛的出門前來個飛吻道別(這太噁心了),可每天的生活感覺都是溫暖窩心,對於空虛這種字眼在他們身上,更是無法想像,難道他們不為人知的背後也是如此的渴望自己的夢,想放下家庭去追隨嗎?
我想霸王卸甲至多只能貼切的描寫這個時的中年人對於婚姻的表現及感想吧!看看結婚後的女人,如暴露在空氣中溶化的巧克力,外在雖已不如初開封般完美,或已經嚴重變形,但其放入口中依然田滋滋的順口,可是男人卻一點也不想嘗試品味,更過分的是嘲謔他的變形。這是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婚姻現象.慢慢到了我們這新生代.看看家中辛苦的媽媽.翹二郎腿玩著電腦的老爸.真是強烈對比阿!其實不只我家是這種情形,很多人的家庭也是如此吧!這該說是大男人主義嗎?因此女人對婚姻越來越不信任,最後就不想結婚的人多的是了,說到底以前的女人是因為深愛對方,信任對方而步入禮堂,現在的女人卻是因為深愛對方,卻不信任對方而維持單身,這是女人的悲哀還是男人的悲哀呢?

睿睿貓畫日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藝術無界,舉凡:舞蹈、美術、戲劇、電影、文學、音樂等……皆為藝術也。而藝術的價值見仁見智。極度理性之人說此無趣;過分柔情之人說此浪漫,到底好的文藝觀賞者該如何欣賞。我們既不是專家,也非演出者,對於技巧性的東西一知半解,也因不解使我們免去挑毛病的束縛。而心是我們所具有,心靈的感動與心生作品的共鳴,用心觀賞、用耳聆聽是外行人可以好好享受的權利。

舞蹈在這社會中算為普遍文藝。舉凡高中生必跳的健康操到社團活動等……隨處可見,然而光是一個簡單的健康操就足以使我們手忙腳亂;七八個動作就可讓我們記上半天。但舞蹈班同學演出的舞碼,其手腳的靈活、筋骨的柔軟、動作的繁多、走位的複雜及情感的融入,都值得讓我們大嘆佩服、甘拜下風阿!

舞碼中<掙脫>一目或許是最受大眾喜愛,而我亦是。在這之前的舞碼性質屬平靜柔和,所以<掙脫>的音樂一下便給予大多數人震撼、另一種感官的新體驗。我鍾愛的原因並非是那震撼的轉換,也非那誇張的肢體語言表現,而是它所傳達的意味、我接收到的訊息與國三忙碌生活不謀而合。那時除了課業也還忙碌于畢業美展的籌畫,白晝專注學業,埋首苦幹在成堆的考試與補習中;夜晚則挑燈夜戰準備畫作。再當時認為水深火熱的生活已經麻痺到不知什麼是疲憊;疲憊到不知什麼是睡眠。舞蹈班的學姊也是吧!常常聽聞他們每天練舞至晚上八、九點而後疲勞不堪的身子回家仍要應付學科作業。

我們都只是平凡不過的人類會報怨會勞累也想極力反抗、掙脫於現實生活中。其實我們想掙脫的不是外界給予的壓力,而是自己的畫地自限。術科與學科如同天使與惡魔兩方成拉鋸戰僵持在思想中;術科與學科如同蹺蹺板雙方總是努力去使得平衡。而存在我們心目中的那把尺或許刻度猶新又或許早已不復在了。

另一目<>富含中國武術風格,紅黑令我聯想到淵源千年的書法歷史。因為玄墨,也因為武功除鍛鍊身體外還可使全身氣路通暢,而書法內含法、勢、意,其中筆勢的勁道還得根據氣路,可能這個想法與編舞者原意完全的格格不入。當然我對此眷戀不忘的是那條條飛舞在空中的紅彩帶,時而繞圓,時而翻轉,儼然將空氣當成塊大畫布,任著舞者手腕輕轉,帶出完美的幾何線條,是三年心血凝聚而成,是苦練多時的最佳表現。

最後一目<The way>未曾看過的演出,心中無限期待,究竟三十分鐘的呈現是什麼呢……?扮老懦傷殘出現在舞台上是道出練舞彩排過程中所經歷的林林總總嗎?我不斷臆測著每個元素所蘊藏的意義。中段大家蛻去身上的道具,然後人手一椅。椅子敲擊地面的聲音響亮環繞於全場,使之精神抖擻。這是全班團體意識最凝結的時候吧!同窗三年那難分難捨的情誼無可名狀……

畢業舞展是他們高中的成果,而我呢?三年之後的收穫我是否如同他們陽光燦爛呢!天曉得啊……

總有一天希望我能對著藍天說:I can fly and I proud that I can fly.
在夢中、在發呆中,總有雙翅膀、有雙手,帶著我飛往夢想,越過現在的瓶頸,走過天邊圓弧虹橋,到達我窺不到的一切一切。
  在現實中我尋覓,一雙翅膀、一雙手,引著我的心、牽著我的手,前進跨過荊棘滿佈的小徑。嗯我相信有那天的到來,只要我用自己的步伐、跟隨著節奏、「用心品味生活」、用力吸著清新..我只想這樣為夢想邁進。

就如這次的舞展名稱  ------------------     

睿睿貓畫日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請表達對於民族主義的看法

課本(P.87第10行)有一段談到:「民族主義所追求的是各民族的平等和自治,但諷刺的是19世紀後期歐洲卻發展新帝國主義,對亞、非進行長期的剝削。」,其實我認為新帝國主義對於民族主義並不諷刺,因為19世紀後期的民族主義已轉為是追求民族統一和『國家強盛』了。以國家強盛的觀點來看,西方列強對於亞、非的侵略剝奪是為了原料及市場,而原料及市場對應於西方列強19世紀如火如荼的工業革命又是何等需要啊!再從工業革命來看,工業革命緊繫各國的經濟發展,而經濟又關係一個國家的強盛與否。如此以回溯的方式來看待民族主義和新帝國主義的關係,我認為新帝國主義並不脫離19世紀後期的民族主義因為新帝國主義目的之一也是為了強盛國家。

請敘述「民族主義」與「民族國家」之間的關係

在15.16世紀民族國家的體制和民族主義的慨念已經出現,但這時的民族主義還未在君王和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當時的君主主要活動是抗外及教會勢力,而自由團結的民族也未出現。此時的民族主義就如同海洋而民族國家如位於溪流的上游,雖然都存在相互的作用,但其關係還是如此遙遠,而民族主義的那片海,在人民心中或許有一大部分仍未發出粼粼波光。
而現代民族主義思想及真正的民族國家建國運動須等到法國大革命,這時民族國家已經順著溪流接近出海口了,但當人民看到真正民族主義的海洋發出粼粼波光時已遲至19世紀了。

睿睿貓畫日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印象派

印象派是現代主義的起源1874 415日舉行的「畫家﹑雕刻家﹑版畫家匿名展覽會」中莫內的《印象:日出》一作被譏為印象派(Impressionism)而得名,另ㄧ也指產生於法國的印象畫派。當時的法國畫家反對已陳腐的古典學院派,也反對浪漫主義後期的矯揉造作,加上十九世紀光學理論的啟發下,於是創新的藝術-印象派,逐漸萌芽,而後也有新印象派和後印象派之分。印象派不重視實際形體,而注重在陽光下,根據眼睛的觀察和直接感受作畫,表現物體在光照耀下的陰影色彩微妙變化另外日本浮世繪及浪漫主義畫家泰納的作品也促進印象派畫家的探索和創新。代表畫家:雷諾瓦、竇加、惠斯勒。

新印象派

新印象派的畫家並不在調色盤做色彩調和,而是用不同的純色以小點塊的方法,相鄰排列於畫布上,而產生中間色(需離畫面有段距離)。此種畫法稱為點彩派或點描派,此種作品有種清爽之感,畫面不會因褐色調而混濁,常用色彩明度、寒暖色的色調、對比線的升降,來表達愉快、安定、悲哀等感情。代表畫家:秀拉.Seura

後期印象派

1980年代,社會興起一股反對科學與客觀的力量,於是新印象派的風格不合乎於世,而繪畫中也加入主觀要素,此便是後期印象派。後期印象派反對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的客觀表現及支離破碎的外光色彩、主張回歸主觀感情及事物的「實在性」,重視形和構成形的基本元素──線條、色塊和體、面,也受東方繪畫(日本浮世繪、中國畫)的影響,西洋繪畫從印象派開始有破碎的筆觸和筆法,形式有如中世紀的嵌畫或中國畫的皴法,代表:塞尚、梵谷、高更。

睿睿貓畫日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有別於傳統藝術摧毀透視畫法認為該為藝術而藝術其具有象徵性、表現性和抽象性是20世紀以來具前衛性的思潮又稱為現代派現代主義藝術家大部份並不直接描寫社會和人生,反而採用荒誕的、寓意的或抽象的視覺語言,在作品中影射著社會和人生。而現代主義的流派甚多,為人熟知的如: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以下將一一介紹。

 

 

睿睿貓畫日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