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格瓦拉(1928.6.14~1967.10.9) 生平背景
![250px-GuerrilleroHeroico.jpg 250px-GuerrilleroHeroico.jpg](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goahead205/1315067497-682834287_t.jpg)
切‧格瓦拉(Che Guverara),簡稱Che(在阿根廷為親朋好友間的招呼語),他是古巴革命英雄、充滿浪漫情懷的理想主義者,以及阿根廷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家。其原名為埃內斯托格瓦拉(Ernesto Guevara),生於阿根廷上層階級,家境富裕。除了上述富政治色彩的稱號外,他同時也是位醫師、作家和軍事理論家。
切‧格瓦拉為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醫學系的高材生,原本計畫繼承家業行醫。1951年,二十三歲的切格瓦拉為了遊歷南美於是決定休學一年,並偕同友人共乘一部摩托車,歷時九個多月完成這趟旅程。過程中,他見識到了帝國主義亦或後殖民主義對南美洲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並在日記裡寫道:「現在的我,已不再是過去的那個我了,漫遊南美洲對我造成的改變,已經遠超過我所能預見的。」這趟旅程加上其樸素的社會良心與人道關懷的精神間接地引導切格瓦拉步上革命的道路,成為其傳奇一生的轉捩點。
旅程的結束其實也同時是純真年代的告別式,切格瓦拉快速完成醫學院的學業後便獻身於古巴革命了。革命成功後,切格瓦拉雖然身居高官要職,但他仍然維持簡樸的生活,而後由於其政治理念與卡斯楚大相逕庭,因此他放棄官職,不眷戀權位並帶領游擊隊轉身投入其他國家的革命事業。
1965年,他前往剛果而後轉往玻利維亞以游擊戰反抗帝國主義,然而1967年,切格瓦拉在玻利維亞叢林遭CIS(美國中央情報局)資助的當地游擊隊逮捕並被處以槍決。
切格瓦拉逝世後,他以神話般的傳奇色彩和童話般的浪漫情懷持續地影響世界,並被滿懷純真理想的青年奉為偶像,而他的頭像成為一種普普藝術的流行符號。
二、切★格瓦拉 商品化
古巴攝影家Alberto Korda於1960年拍攝的切格瓦拉人像轉化為一種革命精神與浪漫情懷的標誌,並藉由西方世界的大量複製與傳播成為多數人最能夠辦認的圖像之一。例如,1970年,Andy Worhol將切‧格瓦拉的肖像經過絹印處理轉為普普藝術圖騰、墨西哥攝影家Pedro Meyer將切‧格瓦拉的圖像鑲在五元美鈔上取代了林肯的位置,而藝術家José Antonio Burciaga更把達文西名畫最後的晚餐改為英雄們的最後晚餐(The last supper of Chicano heroes),將耶穌的位置替換為切‧格瓦拉,Martin Luther King Jr.和John Fitzgerald Kennedy亦是出席嘉賓。被偶像化、商品化甚至神格化的切‧格瓦拉更是被Times評選為二十世紀百大影響人物。
切‧格瓦拉的熱潮至今仍持續不衰,而他的肖像人頭便是獨具的品牌標識,舉凡T-shirt、背包、香菸、打火機、徽章、海報,頭巾等等…藉由商業手法大量生產廣泛傳播而慢慢深入世界的角落,或許切‧格瓦拉已經成為年輕人次文化中的時尚象徵。網路上還有Che專賣店(thechestore.com),標榜:「所有你需要的革命品都在此。」另外,2006年誠品月曆耶卡禮物展中也推出了「切‧格瓦拉」經典圖像與文句的掛曆。
近年來,服飾品牌BSX也推出一系列切‧格瓦拉頭像印花的上衣和公仔Mini Che;在電影方面,2005年上映由巴西導演Walter Salles執導的<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2009高雄電影節更是一口氣推出了兩部切‧格瓦拉傳記電影<切28歲的革命>(Che: The Argentine)和<切39歲的告別信>(Che: The Guerrilla)。至此,若你還是難以體會切格‧瓦拉精神的渲染力,那麼走一趟高雄駁二特區的自行車倉庫學校,你會看到熱血沸騰的火紅海報:同志們,騎車吧!我認為切‧格瓦拉商品化的原因並不在於身為一位革命者,而是他純真、熱血、浪漫、堅毅的革命精神。
三、切★格瓦拉 商品流行化分析
- 獨立美學觀 ↹ 共鳴與認同
切‧格瓦拉肖像的流行化難以單就一般商品論之,因為切‧格瓦拉代表的不是商品而是理想主義和革命精神的代表,而其所謂的商品無非是商業手法運作下的流行風潮。淺論其美學觀,我認為此並不只建立於切‧格瓦拉肖像的形象美學:鑲著金屬星型的貝雷帽、蓄鬍與凝重哀傷的神情;此外更建立於切‧格瓦拉的人格美學上,如唐君毅先生主張美學之終局,即在於「以善為主導的真善美俱現的統合人格之實現」,此一論點與切格瓦拉純真救世的性格不謀而合。張默主編《中國當代美學》提及:「人類性格美學的實踐上,是新人或新的人類之誕生。」(一九九○,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我想新的人類誕生或許能夠解釋為新英雄的誕生,正如書評家南方朔所言:「格瓦拉是二十世紀已經幾乎再也看不到的浪漫英雄,而他之所以成為英雄,乃在於他是如此的獨特,以至於便成了一則幾乎不可能的傳奇。」切‧格瓦拉的英雄色彩早已散播於世
2. 堅持傳統 ↹ 不斷創新
儘管切格瓦拉的符號象徵目前只是一個精神概念而非獨當門戶的品牌,但就於BSX服飾品牌推出的Mini Che系列中,每件商品的設計皆維持切格瓦拉的傳統形象:頭戴貝雷帽、蓄鬍,然而堅持傳統之外還賦予切格瓦拉不同的角色扮演。另外,還有藝術家幫切格瓦拉擦眼影塑造Che Gay,顛覆既往陽剛的外貌。
3. 全球性通用 ↹ 個人感知與認同
Alberto Korda拍攝的切格瓦拉肖像被西方世界大量複製,Andy Worhol將其轉為普普藝術後更與詹姆斯狄恩(James Dean)、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等好萊塢明星並列為最具識別度的圖像之一。而後更有許多藝術家以其精神為題,肖像為本創作許多不論是宣示自我價值或是諷刺美國文化的作品。
紐約國際攝影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於2006年2月舉辦「Che! Revolution and Commerce」展覽,除了播放相關影片,例如:Motorcycle Diaries、Che! 1969與El Che: Investigating a Legend之外,還展示了不同性質種類的商品,從內衣、衛生紙、玩偶、啤酒、玩具汽車、香煙、打火機、錢包、提袋等。他們的特點皆是─切‧格瓦拉的人頭。不可否認,南美洲國家,由其是古巴,政治因素和歷史情懷影響了他們對切格瓦拉英雄形象的認同,然而對於不受歷史情結影響的人而言,切格瓦拉的浪漫英雄色彩使他在無數的年輕人心中成為不朽。
四、切★格瓦拉 初識
高二的地理科某次段考範圍含括美洲地理,其中一組有關南美洲南北狹長地理區的氣候變化題組便是根據切格瓦拉摩托車日記的路線圖出題。當時並不清楚切格瓦拉為何許人也,僅就題意上敘述切格瓦拉為了實現跨越南美洲之旅因而休學一年完成流浪的夢想而感到崇拜與好奇。因為「流浪」也是我的夢想,曾經我計劃仿效國外Gap year的概念,靠自己打工存一筆錢後,給自己完全空白的一年四處流浪,享受於克服一切事物的不確定性。不過此項計畫難以得到父母認同,或許此將實現於遙遠的未來。考試結束後,我買了一本切‧格瓦拉逝世三十八週年畫傳,字裡行間中我與切格瓦拉的叛逆因子和純真浪漫達成共鳴。但不同於切格瓦拉無懼的精神,我的叛逆卻在血液中亂竄,無膽熱血爆發;我的浪漫蜷於潛意識的一角,害怕被批為胡鬧,深知自己缺乏了切‧格瓦拉那份無畏的勇敢,因此害怕總是使我難以成大事,只能在原地繞圈打轉,自此,切‧格瓦拉成為了我的精神追隨的偶像。
五、參考資料
吳易叡(始成為一個人──從《摩托車日記》談起)《曠野藝文》第138期
師永剛、詹涓編著(2005)《切格瓦拉畫傳》(台北:聯經出版社)
廖偉棠、張鐵志(2009)(繼續上路,不斷革命:廖偉棠張鐵志對談切格瓦拉)
《印刻文學生活誌》第伍卷第拾期
師永剛、劉瓊雄編著(2007)《Che語錄》(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鐘瑄(2008)(Che Guevara-叛逆至上)《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