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啃書筆記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第二章藝術的起源

*藝這個字在漢字的起源中與農業有關,可能是整理田圃的一種技術,也就是我們今天還保留的園藝的意思

*藝這個字在春秋戰國時代逐漸轉變為各種技能例如禮樂射御書數稱為六藝

*有人認為藝術起源於勞動,也有人說藝術起源於遊戲.勞動有很強的目的性,遊戲只是休閒好玩

 藝術起源於勞動的說法,在十九世紀,受馬克斯和恩格斯的影響而高度發展起來

 德國十九世紀的哲學家康德席勒都提出了藝術起源於遊戲的概念。康德強調美是一種無目的的快樂,無目的即是一種遊戲的態度

*從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思想看,她們常常認為藝術起源於人類對自然的模仿。柏拉圖甚至因為藝術是對自然的模仿,而在他的理想國中貶低了藝術的地位

*19世紀法國朗漫主義的大文豪Victor Hugo曾經提出為藝術而藝術的主張,他曾提倡給予藝術一個獨立的地位。藝術不必依附在人生、意義、

 或道德這樣的命題下

*詩是一種精緻的藝術形式。當我們讀到好詩時,我們在形式上的感動與內容上的感受,幾乎是同時發生的

第三章 藝術的特質

*考工記時代記錄的藝術活動是以物質材料來做分類的

*當藝術的內涵從技術提升為思想或情感後,工匠的技術反受到貶抑

*中國把藝術做為一種偉大思想與精神的情操表現,西方也有此想法。十九世紀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的藝術論批評了只重形式技巧,只重視美,卻不關心善的藝術作品

 他認為藝術必須以道德為基礎,努力傳達人類共有的情感,努力傳達人類有愛的精神

 他是以西方基督教的信仰作基礎

第四章 藝術的類別

*古希臘把藝術分為通俗藝術(Vulgar Arts)和自由藝術(Liberal Arts);約春秋戰國時期,把人的行為分為勞心與勞力

*約晚到十八世紀,西方才正式提出美的藝術(Les Beaux Arts)的觀念

*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相當重視在二度空間中寫實地表現出三度空間的物體,因此發展出透視法(Perspective)

*雕和塑常常連用,因為他們的結果是相同的,但過程卻不同。雕是減法,以堅硬的工具把多餘的部分去除;塑是加法,以泥土或石膏堆出自己要的形狀

*中國在東漢以後,受到印度佛教的影響,出現佛像雕塑 

*西方近代雕塑,在二十世紀從寫實轉入抽象表現,如Brancusi的空中之鳥

 

 

睿睿貓畫日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切格瓦拉(1928.6.14~1967.10.9) 生平背景    

250px-GuerrilleroHeroico.jpg

切‧格瓦拉(Che Guverara),簡稱Che(在阿根廷為親朋好友間的招呼語),他是古巴革命英雄、充滿浪漫情懷的理想主義者,以及阿根廷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家。其原名為埃內斯托格瓦拉(Ernesto   Guevara),生於阿根廷上層階級,家境富裕。除了上述富政治色彩的稱號外,他同時也是位醫師、作家和軍事理論家。

切‧格瓦拉為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醫學系的高材生,原本計畫繼承家業行醫。1951年,二十三歲的切格瓦拉為了遊歷南美於是決定休學一年,並偕同友人共乘一部摩托車,歷時九個多月完成這趟旅程。過程中,他見識到了帝國主義亦或後殖民主義對南美洲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並在日記裡寫道:「現在的我,已不再是過去的那個我了,漫遊南美洲對我造成的改變,已經遠超過我所能預見的。」這趟旅程加上其樸素的社會良心與人道關懷的精神間接地引導切格瓦拉步上革命的道路,成為其傳奇一生的轉捩點。

旅程的結束其實也同時是純真年代的告別式,切格瓦拉快速完成醫學院的學業後便獻身於古巴革命了。革命成功後,切格瓦拉雖然身居高官要職,但他仍然維持簡樸的生活,而後由於其政治理念與卡斯楚大相逕庭,因此他放棄官職,不眷戀權位並帶領游擊隊轉身投入其他國家的革命事業。

1965年,他前往剛果而後轉往玻利維亞以游擊戰反抗帝國主義,然而1967年,切格瓦拉在玻利維亞叢林遭CIS(美國中央情報局)資助的當地游擊隊逮捕並被處以槍決。

切格瓦拉逝世後,他以神話般的傳奇色彩和童話般的浪漫情懷持續地影響世界,並被滿懷純真理想的青年奉為偶像,而他的頭像成為一種普普藝術的流行符號。

xinsrc_2921004090836296164404.jpg   xinsrc_3921004090824812203735.jpg  

二、切格瓦拉 商品化

 古巴攝影家Alberto Korda1960年拍攝的切格瓦拉人像轉化為一種革命精神與浪漫情懷的標誌,並藉由西方世界的大量複製與傳播成為多數人最能夠辦認的圖像之一。例如,1970年,Andy Worhol將切‧格瓦拉的肖像經過絹印處理轉為普普藝術圖騰、墨西哥攝影家Pedro Meyer將切‧格瓦拉的圖像鑲在五元美鈔上取代了林肯的位置,而藝術家José Antonio Burciaga更把達文西名畫最後的晚餐改為英雄們的最後晚餐(The last supper of Chicano heroes),將耶穌的位置替換為切‧格瓦拉,Martin Luther King Jr.John Fitzgerald Kennedy亦是出席嘉賓。被偶像化、商品化甚至神格化的切‧格瓦拉更是被Times評選為二十世紀百大影響人物。

切‧格瓦拉的熱潮至今仍持續不衰,而他的肖像人頭便是獨具的品牌標識,舉凡T-shirt、背包、香菸、打火機、徽章、海報,頭巾等等藉由商業手法大量生產廣泛傳播而慢慢深入世界的角落,或許切‧格瓦拉已經成為年輕人次文化中的時尚象徵。網路上還有Che專賣店(thechestore.com),標榜:「所有你需要的革命品都在此。」另外,2006年誠品月曆耶卡禮物展中也推出了「切‧格瓦拉」經典圖像與文句的掛曆。

近年來,服飾品牌BSX也推出一系列切‧格瓦拉頭像印花的上衣和公仔Mini Che;在電影方面,2005年上映由巴西導演Walter Salles執導的<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2009高雄電影節更是一口氣推出了兩部切‧格瓦拉傳記電影<28歲的革命>(Che: The Argentine)<39歲的告別信>(Che: The Guerrilla)。至此,若你還是難以體會切格‧瓦拉精神的渲染力,那麼走一趟高雄駁二特區的自行車倉庫學校,你會看到熱血沸騰的火紅海報:同志們,騎車吧!我認為切‧格瓦拉商品化的原因並不在於身為一位革命者,而是他純真、熱血、浪漫、堅毅的革命精神。

 59e868bf.jpg  _44163853_88.jpg 220px-CheProducts.jpg  115215267_a5c51b663d_o.jpg 115215278_ec8d915cab_o.jpg 115215281_bae852a00e_o.jpg 115215296_9ddf2bb884_o.jpg 115215307_ecd04b924e_o.jpg 115215312_812c62a44c_o.jpg 115215318_d2ef135ef5_o.jpg nuodunbeibao.jpg  

三、切格瓦拉 商品流行化分析   

  1. 獨立美學觀 共鳴與認同

    切‧格瓦拉肖像的流行化難以單就一般商品論之,因為切‧格瓦拉代表的不是商品而是理想主義和革命精神的代表,而其所謂的商品無非是商業手法運作下的流行風潮。淺論其美學觀,我認為此並不只建立於切‧格瓦拉肖像的形象美學:鑲著金屬星型的貝雷帽、蓄鬍與凝重哀傷的神情;此外更建立於切‧格瓦拉的人格美學上,如唐君毅先生主張美學之終局,即在於「以善為主導的真善美俱現的統合人格之實現」,此一論點與切格瓦拉純真救世的性格不謀而合。張默主編《中國當代美學》提及:「人類性格美學的實踐上,是新人或新的人類之誕生。」(一九九○,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我想新的人類誕生或許能夠解釋為新英雄的誕生,正如書評家南方朔所言:「格瓦拉是二十世紀已經幾乎再也看不到的浪漫英雄,而他之所以成為英雄,乃在於他是如此的獨特,以至於便成了一則幾乎不可能的傳奇。」切格瓦拉的英雄色彩早已散播於世

      2. 堅持傳統 不斷創新

   儘管切格瓦拉的符號象徵目前只是一個精神概念而非獨當門戶的品牌,但就於BSX服飾品牌推出的Mini Che系列中,每件商品的設計皆維持切格瓦拉的傳統形象:頭戴貝雷帽、蓄鬍,然而堅持傳統之外還賦予切格瓦拉不同的角色扮演。另外,還有藝術家幫切格瓦拉擦眼影塑造Che Gay,顛覆既往陽剛的外貌。

      3. 全球性通用 個人感知與認同

    Alberto Korda拍攝的切格瓦拉肖像被西方世界大量複製,Andy Worhol將其轉為普普藝術後更與詹姆斯狄恩(James Dean)、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等好萊塢明星並列為最具識別度的圖像之一。而後更有許多藝術家以其精神為題,肖像為本創作許多不論是宣示自我價值或是諷刺美國文化的作品。

 紐約國際攝影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於20062月舉辦「Che! Revolution and Commerce」展覽,除了播放相關影片,例如:Motorcycle DiariesChe! 1969El Che: Investigating a Legend之外,還展示了不同性質種類的商品,從內衣、衛生紙、玩偶、啤酒、玩具汽車、香煙、打火機、錢包、提袋等。他們的特點皆是─切格瓦拉的人頭。不可否認,南美洲國家,由其是古巴,政治因素和歷史情懷影響了他們對切格瓦拉英雄形象的認同,然而對於不受歷史情結影響的人而言,切格瓦拉的浪漫英雄色彩使他在無數的年輕人心中成為不朽。

四、切格瓦拉 初識

 高二的地理科某次段考範圍含括美洲地理,其中一組有關南美洲南北狹長地理區的氣候變化題組便是根據切格瓦拉摩托車日記的路線圖出題。當時並不清楚切格瓦拉為何許人也,僅就題意上敘述切格瓦拉為了實現跨越南美洲之旅因而休學一年完成流浪的夢想而感到崇拜與好奇。因為「流浪」也是我的夢想,曾經我計劃仿效國外Gap year的概念,靠自己打工存一筆錢後,給自己完全空白的一年四處流浪,享受於克服一切事物的不確定性。不過此項計畫難以得到父母認同,或許此將實現於遙遠的未來。考試結束後,我買了一本切格瓦拉逝世三十八週年畫傳,字裡行間中我與切格瓦拉的叛逆因子和純真浪漫達成共鳴。但不同於切格瓦拉無懼的精神,我的叛逆卻在血液中亂竄,無膽熱血爆發;我的浪漫蜷於潛意識的一角,害怕被批為胡鬧,深知自己缺乏了切格瓦拉那份無畏的勇敢,因此害怕總是使我難以成大事,只能在原地繞圈打轉,自此,切格瓦拉成為了我的精神追隨的偶像。

66209c23e2397026e006113085d7df21.jpg 1110681597.jpg 1238993150.jpg 1238993151.jpg 1238993152.jpg 1238993153.jpg 1238993156.jpg 1334766773.jpg 1334773370.jpg 1597482650.jpg t1238984087.jpg  

 

五、參考資料                                                                    

吳易叡(始成為一個人──從《摩托車日記》談起)《曠野藝文》第138

師永剛、詹涓編著(2005)《切格瓦拉畫傳》(台北:聯經出版社)

廖偉棠、張鐵志(2009)(繼續上路,不斷革命:廖偉棠張鐵志對談切格瓦拉)

    《印刻文學生活誌》第伍卷第拾期

師永剛、劉瓊雄編著(2007)《Che語錄》(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鐘瑄(2008)(Che Guevara-叛逆至上)《喀報》

文章標籤

睿睿貓畫日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在The Awakening 裡Kate Chopin大膽地描述女性情欲,並探討自我追尋的意義,實然觸犯了美國當時保守社會的禁忌。

因為當時民風普遍認知的根本概念是:「女人應在任何的社會範疇裡服從男人。」

然此也讓我疑惑了:猶記於美國女性平權運動是六○年代之後的事情了,而在怎樣的經歷的沉澱之後或是何種心境下的省思激發了

她於無特意抗權爭權的情況下 為女性主義率先發聲了

這部作品的主軸為

翁艾德娜是一個失意的妻子和母親,她來到美國著名的度假勝地——大島(Grand Isle),卻意外啟發了她自身的覺醒。海水象徵了真相與

真理,而在海裡學習游泳的過程,就像是一場自我追尋的旅程,然而最後走向自我毀滅的結局讓人扼腕。

憶述我印象中與女權相關的人物或是作品其實寥寥無幾,但由此窺觀整個文學家或是藝術家於歷史脈絡上的名條 

女性者占其比例雖不足為道 而論質卻是具有其在各個不同發展角落的極度重要性 

而女性主義者或是作品環繞的主軸 終其不離 

奮力擺脫傳統制定應為女性形象的枷鎖 於掙扎與驚喜中自我追尋

如 Doll House 女性從依附於大男人主義裡 漸漸自我發覺 依憑自己的能力尋求夢想

西班牙畫家 卡羅

和美國畫家 歐姬芙 於其創作經歷和轉折中亦有類於此

而在二十一世紀下 女性主義其實並未全然獲得平反

生理結構上的不平等難以強求 況且生理結構的差異對女性而言 或許更占有某部分的優勢吧

而於心理思想上仍難以脫離傳統觀念  

過去進入婚姻 相夫教子 而後頤養天年 是普遍的命運

如今雙薪家庭普及 頂多增加 女性為家庭經濟共同努力

能有幾人可毫無羈絆勇往追夢 又可成為好妻子 好母親呢

想想 陳敏薰與呂秀蓮 

想想 熱比亞

亦或閱讀並細思 台大教授張小虹 2009. 11.8於中時副刊關於經歷婚姻與單身的自我剖析吧

而我 不是女性主義先知 

卻是如張小虹般的女性 

熱愛一個人的生活 

並且自覺適合自己的人生

如凱特在《覺醒》一書裡寫到:「所謂的『藝術家』,必須擁有勇敢的靈魂,敢於挑戰並拒絕讓步!」自覺與勇氣使她創造了不凡的文學成就

睿睿貓畫日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容摘要:
○1所謂的「好問題」就是可以簡單陳述的問題……但這種問題非常難回答。簡 單的問題陳述與複雜的答案兩者之間的差距越大,這個問題就越好。(P.311)
○2不論你多微小,你都可以讓自己倍程,直到比最偉大的更偉大為止。(P.395)

心得:
《鸚鵡定理》除了是數學版《蘇菲的世界》外,更是數學版《時間的長河》,一隻鸚鵡─瑪瑪蓋娜,如長河般蜿蜒帶出兩千年的數學成就,許多的數學家及定理不只在瑪瑪蓋娜的腦中不停記憶,更隨著艾勒加信件疑團的撥雲見日如跑馬燈般在讀者眼前,書中穿插數學家軼事及數學原理圖解,使讀者隨時與主角們一同思考,也更加身歷其境於此趟數學之旅。或許數學對於原本的我就如朦朧的雲霧遮蔽視線,但依晰中仍有陽光給予些許溫暖,我只能看見叢生路邊的花草,何時才能看見數(樹)林呢?所以書中所提到的定理不才儘可能的理解,若蔓葉線(cissoid)、蚌線(conchoids)等……是數學闖關遊戲,我想我可能永遠停留原點吧!
其實,我認為Denis Guedj透過鸚鵡定理給我們的驚喜,除了隨波乘著輕舟簡單了解數學世界外,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以有別於學校給於數學定義的角度來玩味數學,一個定理或名詞不單只有一種解釋角度,從古至今無數的數學家以他們的所學及認知提出不同想法,如:「在17世紀,計算及解釋圓周率,就在英國掀起一股熱潮。」維塔、瓦里斯、布朗克、牛頓等……都提出一番見解。一個待解決的數學問題即是起點,要如何跋山涉水求得解答呢?不過求解的過程又是場機率遊戲的開始,如何確定答對率的大小即為樂趣所在。
另外在十八章【無限大與空無之間】,釐清了我對切線的概念,以為切線的定義:是一條直線與一條曲線,若恰交於一點,則此線便稱為切線,但牛頓卻說:「一條交於圓弧M、M’兩點的線,若此兩點無限靠近,則此線即為切線。切線沒有與線段相交,只是擦過。」最令人困惑的是沒有與線段相交,只是擦過兒。擦過的定義又是什麼呢?擦過不是意味與物體有輕微且迅速接觸嗎?那何以說得又不相交於線段呢?雖然釐清了一個觀念,卻又困惑了一個觀念。
鸚鵡定理藉由三個數學年代的分類:古希臘數學、阿拉伯數學、西方現代數學,層層推進,解開謎題,雖然沒有如丹布朗的懸疑處理手腕高明,但不以制式化的教科書與數學作交流,而是透過本輕鬆的傳奇小說和他做朋友,且從朋友身上汲取課堂少有機會教授的知識和釐清過去錯誤的觀念,最後不管艾勒加的謎題是否能夠解出對我來講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在旅途的過程中我的收穫就是謎底。

睿睿貓畫日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場遊樂園意外的瞬間,艾迪的生命舞台就此謝幕,天堂是熟悉又陌生的國度、是艾迪的新劇碼開始,跟著艾迪前進天堂,我幻想自己的天堂;隨著頁數翻過,我猜想:倘若17歲是我生命盡頭,那我又會在天堂遇見誰呢?其實我們都被作者引導扮演艾迪的角色,到天堂時他到底會遇見誰?誰又會來見他呢?一定是他生命中最重視的人吧!但最後艾迪遇見的人中除了有他所珍愛的妻子外,更有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他們彼此不相識,卻再彼此的生命中扮演關鍵性的轉捩點,看似毫末卻如蝴蝶效應般翻轉了艾迪的命運。除此之外,艾迪所遇見的五個人也釐清了他生前在世上的不解之惑,在生活中出出充滿疑惑,有些或許打破沙鍋問到底可以找到答案、有些經過一段歲月的沉澱真相漸漸浮出檯面,但有些也許活了一輩子、困惑一輩子,這五個人對於艾迪似乎都藏有驚人的事實,卻待他蒙主恩召後才娓娓道出。我的生命會再什麼情況下謝幕呢?曲終人散時是安祥或哀悽?若是我有幸蒙主召到天堂,我將會遇見誰?或許是我親愛的人、或許只是向我問路的陌生人,但誰說在天堂遇見的都是人呢?也許遇見的是隻被我餵食過的小貓或喪命我腳下的昆蟲,天堂一個抽象、神秘的詞兒,我們憑藉想像將之真實。也許到天堂後,生前的疑惑會水落石出,現今的我何必為了暫時無解的問題將自己推之沒有出口的胡同呢?疑惑總有盡頭的,就暫時放下吧!

睿睿貓畫日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迷上她的原因是因為觀賞完音樂劇後,對劇中歌曲深深著迷。換句話說,由耳朵的感官震撼體驗,進而影響那心靈對文學的悸動及熱情的澎湃 。

What do you learn from Les Mise'rables ?

我覺得,Les Mise'rables有別於其他小說,它總是以某些固定的人、事、物,來鋪陳劇情。而Les Mise'rables用多方面向,描述出社會上的人生百態:有Jean Valjean功成名就的形,及雙重角色也是罪犯的影,多年來纏繞於他身上揮之不去的疇瞩、徬徨及迷失方向的Javert等等……雖然有時常因搞不清角色關係或是稍稍遺忘前情而必須向前翻閱,但過程中亦瞭解了法國革命風雲時百姓的不安和困苦。當然,一邊閱讀時也會一邊怒罵書中的壞人:「世界上怎會有這麼老奸巨猾的人呢?」但世界上就是有這種人存在啊!如果世界所存在的都是好人,那是什麼情景呢?我想有許多人要失業了。或許,世界就是因為有壞人而精采、刺激;就是因為有壞人才有樂趣,壞人存於世並不七彩繽紛,但壞人常是我們的借鏡,督促人們要檢點自己的行為,看看一則一則的新聞,這是一種警惕。我不必因陶醉其中,而對世界多愁善感或過分激動了!

 Which chapter or passage impresses you most ?

最後一個章節,<<The Turth at last>>那時,從的口中得知,是救了自己,於是放下對他的成見,告訴並與抱著對親人的真摯情感和滿懷的歉意,飛奔到的住處,請求諒解。這是整個小說中,最令人情感動容;賺人熱淚的地方。或許,是我一向對抒情文就會無法自拔的緣故,所以抒情情節總是像顆大磁鐵般,有著超級無敵磁力吸引我。沒有特別的原因,只有心中的那份感動,我相信有著這份感動,遇到再荊棘滿佈的事,也不會使我如鐵達尼號般,深沉大海、自甘墮落。

睿睿貓畫日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首先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時間的長河》分上下兩冊,厚達一千多頁的書取名『長河』也真是貼切啊!光是想把這本書看完就需要相當的耐心了,加上裡面有許多完全陌生的人名、地名,甚至希臘諸神,如:阿里斯托芬、阿提卡、薩特等‧‧‧‧‧‧及短時間內需要消化如此深度的內容,或許是自己對這方面所涉尚淺知識不備吧!
而看完這本書後,許多前面的細節似乎自動從腦中刪除,那段記憶如被丟進無底黑洞,怎麼喚也喚不回來了。但就是遺忘了作者精心安排的細節;就是不刻意琢磨於歷史現象中,才讓我更清楚看到這本書給予我的另一層意義:一開始的標語:「在公園參觀時,你有義務使用自己的理解力和判斷力。」,我認為從小範圍來說,不管是今天我們在學習歷史、或是有機會接觸這些史料,都應該要有自己明確的理解和判斷,當然大到這整個世界都需要運用理解和判斷,因為人類進化史就是由一連串的理解力和判斷力構成的。而一個沒有理解力和判斷力的人,呵呵,應該就只有被理解和判斷的份了!例如:在中世紀,為何許多人都認為要燒死異端、為何許多人相信女巫的傳說等對人權不公平的事件呢?我覺得正是人民缺乏理解力和判斷力,雖然在黑暗時代人們生活苦不堪言,可是大多數人依然遵從這不人道的懲罰,是因為宗教信仰力量黑暗面的惡勢力龐大到無法與之抗衡嗎?不,我想正常人都會認為自己活下去是最重要的吧!連伽利略也假意悔改不再宣揚哥白尼的日心說了,而窮困險惡的生活也難以追求更美好的享受,因為追求享受是生活安穩後的事情,就算到以後的浪漫主義時期也只是藝術家對於技術發展和資本主義弊端的反動。
其實在看到浪漫主義這段,我突然想起應該是一年多前在國立歷史博物館曾展出農情楓丹白露的一系列浪漫主義畫作,展出的作品是巴比松畫派,代表畫家有米勒、柯洛、胡梭、賈克、迪亞茲等‧‧‧‧‧‧因為我特別鍾愛田園風景畫,因此當水彩老師在介紹楓丹白露森林時是相當嚮往,尤其是詩人藝評家波特來爾的佳言:「如果這些樹叢、群山、流水及房舍,即我們所謂的風景,令人覺得美,並不是因為它們自身之美,乃是由於我,由於我的優雅,由於我寄託其上的思维與情感。」我是極其贊同的。想像自己住在森林邊緣的小旅社,在清新的早晨出門尋找內心的感動以畫筆記錄下來,傍晚時分從容不迫的走回旅社,當滿天星斗時,還可以和同住旅社的人們一同狂歡整夜。下雨天是琦君認為幸福的時刻,而此時也就是我的幸福。
一邊看書中介紹的西方藝術,一邊思考著一個不確定的問題:宗教信仰似乎成為是整個藝術史的精神支柱,好像任何藝術的開端都是因為獻給神、取悅神和神溝通,以我必較熟悉的美術來說,許多畫作內容都是聖經故事如:達文西【最
後的晚餐】、米開朗基羅【創世紀】、拉斐爾【聖母像】,甚至是中國許多人物工筆畫也是描繪神話故事,所以到底是宗教信仰潛移默化地在影響著藝術,還是藝術家為賦新詞強說愁,為了生存而崇拜上帝呢?畢竟藝術家的生存極其困難,若是順應大眾所好、順從教宗之意也許可以多少改善,所以在那時的環境,藝術家對畫注入的情感是顧慮現實的多,還是原始的心靈呢?若只從我現在的角度來分析:當一個人被有所限制、能追求的東西愈少時,他不是著眼於實際就是放手一搏了!
還有一句印象深刻的對話,斯蒂芬:「我生活在今天,為何非得要知道從前發生的事呢?」,塞內克斯:「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就無法確定自己想到哪裡去。」這個問題應該一直都是很多人的疑惑吧!為什麼要學歷史?為什麼還要回頭研究已過去的事情呢?以前我也這樣問過,通常得到的答案是:「鑑古知今」,可是我又會很頑皮的問回去:「但是我又不當偉人,幹麻要鑑古知今啊!」,但看到塞內克斯的回答後我才真正沒有疑惑,因為「鑑古知今」的感覺有點兒王將之氣,好像是大人物在做的事,跟我有點扯不上邊,可是「確定自己想到哪裡」這完全是自己的事,當然也就心服口服啦!
或許是現在我也想到一條自己想走的路吧!
時間的三個點:過去、現在、未來,確定了未來想走的路,現在就必須運用理解力、判斷力和智力去完成,即使還尋不著遠方的寶藏,但心中有著藏寶圖就不怕成為迷途羔羊,像哥倫布帶著希望、給予希望,在湛藍的、未知的大洋中航行,最終在晴空萬里與風平浪靜的消失點中出現一線不一樣的色彩,白、綠、藍;天空、大地、海洋,祥和的景象、船員們的希望。
厚達一千多頁的《時間的長河》也帶給我漫漫長夜的啟發。

睿睿貓畫日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