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首先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時間的長河》分上下兩冊,厚達一千多頁的書取名『長河』也真是貼切啊!光是想把這本書看完就需要相當的耐心了,加上裡面有許多完全陌生的人名、地名,甚至希臘諸神,如:阿里斯托芬、阿提卡、薩特等‧‧‧‧‧‧及短時間內需要消化如此深度的內容,或許是自己對這方面所涉尚淺知識不備吧!
而看完這本書後,許多前面的細節似乎自動從腦中刪除,那段記憶如被丟進無底黑洞,怎麼喚也喚不回來了。但就是遺忘了作者精心安排的細節;就是不刻意琢磨於歷史現象中,才讓我更清楚看到這本書給予我的另一層意義:一開始的標語:「在公園參觀時,你有義務使用自己的理解力和判斷力。」,我認為從小範圍來說,不管是今天我們在學習歷史、或是有機會接觸這些史料,都應該要有自己明確的理解和判斷,當然大到這整個世界都需要運用理解和判斷,因為人類進化史就是由一連串的理解力和判斷力構成的。而一個沒有理解力和判斷力的人,呵呵,應該就只有被理解和判斷的份了!例如:在中世紀,為何許多人都認為要燒死異端、為何許多人相信女巫的傳說等對人權不公平的事件呢?我覺得正是人民缺乏理解力和判斷力,雖然在黑暗時代人們生活苦不堪言,可是大多數人依然遵從這不人道的懲罰,是因為宗教信仰力量黑暗面的惡勢力龐大到無法與之抗衡嗎?不,我想正常人都會認為自己活下去是最重要的吧!連伽利略也假意悔改不再宣揚哥白尼的日心說了,而窮困險惡的生活也難以追求更美好的享受,因為追求享受是生活安穩後的事情,就算到以後的浪漫主義時期也只是藝術家對於技術發展和資本主義弊端的反動。
其實在看到浪漫主義這段,我突然想起應該是一年多前在國立歷史博物館曾展出農情楓丹白露的一系列浪漫主義畫作,展出的作品是巴比松畫派,代表畫家有米勒、柯洛、胡梭、賈克、迪亞茲等‧‧‧‧‧‧因為我特別鍾愛田園風景畫,因此當水彩老師在介紹楓丹白露森林時是相當嚮往,尤其是詩人藝評家波特來爾的佳言:「如果這些樹叢、群山、流水及房舍,即我們所謂的風景,令人覺得美,並不是因為它們自身之美,乃是由於我,由於我的優雅,由於我寄託其上的思维與情感。」我是極其贊同的。想像自己住在森林邊緣的小旅社,在清新的早晨出門尋找內心的感動以畫筆記錄下來,傍晚時分從容不迫的走回旅社,當滿天星斗時,還可以和同住旅社的人們一同狂歡整夜。下雨天是琦君認為幸福的時刻,而此時也就是我的幸福。
一邊看書中介紹的西方藝術,一邊思考著一個不確定的問題:宗教信仰似乎成為是整個藝術史的精神支柱,好像任何藝術的開端都是因為獻給神、取悅神和神溝通,以我必較熟悉的美術來說,許多畫作內容都是聖經故事如:達文西【最
後的晚餐】、米開朗基羅【創世紀】、拉斐爾【聖母像】,甚至是中國許多人物工筆畫也是描繪神話故事,所以到底是宗教信仰潛移默化地在影響著藝術,還是藝術家為賦新詞強說愁,為了生存而崇拜上帝呢?畢竟藝術家的生存極其困難,若是順應大眾所好、順從教宗之意也許可以多少改善,所以在那時的環境,藝術家對畫注入的情感是顧慮現實的多,還是原始的心靈呢?若只從我現在的角度來分析:當一個人被有所限制、能追求的東西愈少時,他不是著眼於實際就是放手一搏了!
還有一句印象深刻的對話,斯蒂芬:「我生活在今天,為何非得要知道從前發生的事呢?」,塞內克斯:「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就無法確定自己想到哪裡去。」這個問題應該一直都是很多人的疑惑吧!為什麼要學歷史?為什麼還要回頭研究已過去的事情呢?以前我也這樣問過,通常得到的答案是:「鑑古知今」,可是我又會很頑皮的問回去:「但是我又不當偉人,幹麻要鑑古知今啊!」,但看到塞內克斯的回答後我才真正沒有疑惑,因為「鑑古知今」的感覺有點兒王將之氣,好像是大人物在做的事,跟我有點扯不上邊,可是「確定自己想到哪裡」這完全是自己的事,當然也就心服口服啦!
或許是現在我也想到一條自己想走的路吧!
時間的三個點:過去、現在、未來,確定了未來想走的路,現在就必須運用理解力、判斷力和智力去完成,即使還尋不著遠方的寶藏,但心中有著藏寶圖就不怕成為迷途羔羊,像哥倫布帶著希望、給予希望,在湛藍的、未知的大洋中航行,最終在晴空萬里與風平浪靜的消失點中出現一線不一樣的色彩,白、綠、藍;天空、大地、海洋,祥和的景象、船員們的希望。
厚達一千多頁的《時間的長河》也帶給我漫漫長夜的啟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睿睿貓畫日子  的頭像
    睿睿貓畫日子

    睿睿貓繪務局

    睿睿貓畫日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