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1所謂的「好問題」就是可以簡單陳述的問題……但這種問題非常難回答。簡 單的問題陳述與複雜的答案兩者之間的差距越大,這個問題就越好。(P.311)
○2不論你多微小,你都可以讓自己倍程,直到比最偉大的更偉大為止。(P.395)
心得:
《鸚鵡定理》除了是數學版《蘇菲的世界》外,更是數學版《時間的長河》,一隻鸚鵡─瑪瑪蓋娜,如長河般蜿蜒帶出兩千年的數學成就,許多的數學家及定理不只在瑪瑪蓋娜的腦中不停記憶,更隨著艾勒加信件疑團的撥雲見日如跑馬燈般在讀者眼前,書中穿插數學家軼事及數學原理圖解,使讀者隨時與主角們一同思考,也更加身歷其境於此趟數學之旅。或許數學對於原本的我就如朦朧的雲霧遮蔽視線,但依晰中仍有陽光給予些許溫暖,我只能看見叢生路邊的花草,何時才能看見數(樹)林呢?所以書中所提到的定理不才儘可能的理解,若蔓葉線(cissoid)、蚌線(conchoids)等……是數學闖關遊戲,我想我可能永遠停留原點吧!
其實,我認為Denis Guedj透過鸚鵡定理給我們的驚喜,除了隨波乘著輕舟簡單了解數學世界外,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以有別於學校給於數學定義的角度來玩味數學,一個定理或名詞不單只有一種解釋角度,從古至今無數的數學家以他們的所學及認知提出不同想法,如:「在17世紀,計算及解釋圓周率,就在英國掀起一股熱潮。」維塔、瓦里斯、布朗克、牛頓等……都提出一番見解。一個待解決的數學問題即是起點,要如何跋山涉水求得解答呢?不過求解的過程又是場機率遊戲的開始,如何確定答對率的大小即為樂趣所在。
另外在十八章【無限大與空無之間】,釐清了我對切線的概念,以為切線的定義:是一條直線與一條曲線,若恰交於一點,則此線便稱為切線,但牛頓卻說:「一條交於圓弧M、M’兩點的線,若此兩點無限靠近,則此線即為切線。切線沒有與線段相交,只是擦過。」最令人困惑的是沒有與線段相交,只是擦過兒。擦過的定義又是什麼呢?擦過不是意味與物體有輕微且迅速接觸嗎?那何以說得又不相交於線段呢?雖然釐清了一個觀念,卻又困惑了一個觀念。
鸚鵡定理藉由三個數學年代的分類:古希臘數學、阿拉伯數學、西方現代數學,層層推進,解開謎題,雖然沒有如丹布朗的懸疑處理手腕高明,但不以制式化的教科書與數學作交流,而是透過本輕鬆的傳奇小說和他做朋友,且從朋友身上汲取課堂少有機會教授的知識和釐清過去錯誤的觀念,最後不管艾勒加的謎題是否能夠解出對我來講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在旅途的過程中我的收穫就是謎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