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 】
9789863982746, 土井英司 ,2017 / 8 / 30
土井英司為日本亞馬遜的王牌採購,他集結多年來企劃行銷
我覺得探討如何選書及到底在哪裡劃線才是有助益的並不是
另外,土井英司也以MBA的課程地圖為架構推薦經典入門
一開始是被書名所誘,因為我努力著讓自己成為一流的人,
📚 【 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 】
9789863982746, 土井英司 ,2017 / 8 / 30
土井英司為日本亞馬遜的王牌採購,他集結多年來企劃行銷
我覺得探討如何選書及到底在哪裡劃線才是有助益的並不是
另外,土井英司也以MBA的課程地圖為架構推薦經典入門
一開始是被書名所誘,因為我努力著讓自己成為一流的人,
📚 【書街舊事:從府前街、本町通到重慶南路】
9789571369853,黃開禮,2017 / 5 / 23
推薦給對書籍這種「產品」有興趣的人,尤其是有志經營圖書產業者,我認為值得好好看一看、反覆看的一本書。
作者誤打誤撞進入圖書出版產業,一股傻勁、秉持誠信至上,在上海商佔據的重慶南路一步步立足。圖書業不是黃開禮先生的夢想,在那戰亂貧困的年代,能先糊口飯吃已是安穩,從十幾歲被呼來喚去的學徒開始至開業大展再至心懷不捨地收起那原本打算交棒下一代的事業,共五十多年,看盡圖書產業的榮景盛世與千禧年後的凋零落寞,如今圖書產業究竟該以何種方式延續?是否能再現榮景?
同身為圖書業工作者,我讀黃開禮先生這部半自傳半闡述臺灣光復後的圖書出版史有更多擔憂與感傷。網路發達,現在人願意花費時間在於瀏覽雜學但粗淺的資訊,深耕知識的風氣似乎都因網路發達、智慧行手機而分散注意力了。
「讀者買書的行為從「需要」演變至受到誘因購買」消費者行為改變,消費不能單只是買賣,消費者要的似乎是更大的心理滿足,而誠品與博客來的夾攻下,小書店的經營形式除了與咖啡輕食結合外,還能夠有甚麼樣的變化呢? 老實說,經營書店是我一直努力靠近的目標,但我實在是還沒想到能以甚麼方式創業才能餬口,盈利更是談不及。畢竟... 書店終究是做生意,不是慈善公益。
向仍舊願意留守冷清書市的工作者致敬 !
【60歲,最年輕的老人: 在「中年與即將變老」之間,一位 「輕老年」的裸誠告白。 】 9789571370552
作者Ian Brown , 2017/07/11
作者發現自己55歲後,竟然開始想不起來一些以前覺得獨特的事情,甚至有些事情僅是發生於四五年前而已,
驚覺不應該讓人生細節就此不留痕跡地被遺忘,決定用日記好好寫下60歲這年。
以詼諧自嘲的口吻,記錄這輕老人的第一年,從60歲生日第一天開始寫日記到61歲(2014.2 – 2015.2) ,
誠懇幽默地道出面對老化事實的心境轉變,從驚訝到坦然自在,並透過生活記錄揭露老年碰到的問題。
而在記錄60歲這一年的生活的同時,作者時而反思或總結自己過往的生活經驗,從日常點滴的生活描述裡展現人生智慧。
##「從出生的那刻起,生命中的毎一刻都在變老,然而我們卻投注大量的精力,想方設法這件事沒發生過。」##
其實步入輕老年階段並不等於全然老化,生理機能確實大不如壯年,但生活態度並不應該隨肉體故障停滯,從這一整年的日記裡,可以看到作者如何樂觀積極地迎接輕老年,如何把握走的比時鐘還快的最後20年,證明自己曾經存在這個星球上。
📖可愛的內文摘錄:
在面對青光眼、禿頂、減退的聽力與記憶力、急性發作的玫瑰痤瘡、膝蓋痛、晚間不聽使喚的雙臂、看似比以前還高的静止心率、老人斑、足底筋膜炎、足弓下陷,我已經做了一次老化機械的小小整修。噢,還有痔瘡。這個就等明天再來處理吧。
P.132我像一顆乾青椒,老而易碎,吊在角落上。(無奈)
P.134開始研讀正在敗壞的身體,鑽研老化生理學。
P.137一般而言,退化順序是眼睛、耳朵,然後是內部機能。X世代應該要停止對他們的永恆青春感到驕傲:身體機能從三十歲開始起開始退化。沒有錯,三十歲。不要不相信,你們這些小混球。😨
✔ 我們多久沒好好寫篇日記了,或許連有意識地拿筆書寫都不自在了
【La La Land樂來越愛你 】
導演: 達米恩·查澤雷 Damien Chazelle
主演: 雷恩·葛斯林 飾 Sebastian Wilder,爵士鋼琴家
艾瑪·史東 飾 Mia Dolan,女演員
因為對夢想的堅持而相知相惜的戀人,互相激勵和陪伴過低潮,但是當夢想真的開始起飛,邁向成功時,面對的卻是逐漸地聚少離多,等待後的失落伴隨著無數的夜晚,各自追夢過程的繁忙切斷了感情的聯繫。
最終,兩人的夢想都實現了,但生活卻失去交集、失了彼此。
如男女主角的對話:
「我們現在是甚麼關係?」
「走著瞧...」
結局不完美,讓人痛心唏噓,但卻很真實,非常真實...
相戀的甜美成為最深刻的回憶,若是都無法為對方退讓,捨棄些堅持,那麼遙望對方功成名就,給予祝福或許才是最適合的結局。
麵糰製作:
混合糯米粉 (約200g)和抹茶粉(約50g),慢慢加入開水混成麵糰,
麵糰太溼就再加糯米粉,麵糰太乾就再加水,麵糰和水的比例「憑感覺」調整。
搓成長條,隨興分成小糰後,開始搓揉吧!
也可以加入鮮奶添增風味 ~
餡料製作:
黑麻醬和黑糖的比例也是隨個人對甜度的喜好「憑感覺」混合,
建議:
用甜點小湯匙挖取餡料包入,會比較容易把餡料放入小麵糰裡。
準備一小杯水,搓圓後沾一些水把表面整理光滑,手上再抹粉輕搓一次
Prepare glutinous rice flour and matcha powder and slowly add water into glutinous rice flour in a bowl until they mix into dough.
You can also add a little milk to spice up your dough.
Pinch off the dough and then roll them into small balls. Let's fill tangyuan with sesame fillings.
動態形象
蘇珊郎格在本文探討舞蹈的本質,她認為舞蹈是各種力量的展示,舞蹈能夠用許多客觀的媒介輔助呈現,但最終的藝術形象卻又是虛幻的
哲學問題無法用精準的度量衡或是數值回答,我們得要探究事物的基本涵義,自行對其作出判斷和解釋,透過邏輯思考後得出結果。看似容易,但當我們試圖下定義時,會發現我們連對自己的用詞都未能透徹了解。
儘管藝術哲學發展尚未成熟,但仍有許多哲學家和藝術家嘗試研究藝術表現藝術真實形式現實等其他術語並且發現無法給予精準的定義
對一個理論作有效的解釋時,找出中心問題是首要任務,但我們很難確認中心問題為何,即便已經探得關鍵,但在解決的過程中又會接連衍生更多問題,因此關鍵性的概念通常都得解決超乎預期數量之多的問題
而在藝術哲學中最受注目的問題便是創造一詞的涵義的爭論性,因為藝術家只是運用工具製造出一項物品,但我們卻會說藝術家創造了作品,而不是製作了一件作品,假若要深入探討創造的涵意就得涉及藝術哲學裡幾乎所有基本的重要概念,如幻象想像表現情感動機轉化等…但本文的重點在於討論舞蹈,因此以下探討第一個問題舞蹈家究竟創造了甚麼?
舞蹈家明顯地便是利用舞者本身的身體和外在的物質設備創造了價值遠高於物質的舞蹈。而舞蹈是一種形象也是幻象因為觀看舞蹈時,我們欣賞的並不是四處移動伸展肢體的人而是透過肢體傳達的無形互相牽引的力量,這些力量是透過我們的知覺感受的不是科學定理中的力
為知覺而存在的事物是一種虛的實體,但虛幻並不等同不真實,因為你還是能夠確實感受它的存在作用,舞蹈便是這種虛的實體,是一種動態活躍的形象。舞者利用真實的肢體或是輔助物創造出真實可見的東西,但觀者實際留意的層面是虛的實體,因此越是完美的舞蹈,我們就越會努力關注這些虛的實體,自動忽視現實物
形象創造的目的是讓人欣賞,讓人感受到舞蹈本身的情感,這種情感是現場自然流露的,並且具備人們情感的特徵,例如內心的轉換經驗和生物的生命特質
舞蹈表現是一種概念,標示情感情緒和主觀經驗的產生與消失標示主觀感情產生和發展並且再現內心生活。舞蹈做為表現情感的一種形式的經驗是難以言語的,因為舞蹈形象本身的組成是不可名狀的,如此我們就更難對不可名狀的事物加以說明,理智在此完全失去作用。這一個現象讓許多學者相信感情是非理性沒有固定結構的騷動,但事實上,感情仍然有其結構形式,我們可以利用符號細膩表現,和語言表達情感的介質不同,但重要的觀念是一切言語無法呈現的情緒活動都可藉由藝術品展現,因為藝術品本身就是情感表現的形式。
第三個問題是舞蹈如何被創造?扣除技術性問題,我所關注的是舞者如何用客觀的符號表現主觀的事件和活動,如何表達個人內在的主觀概念?重要的關鍵是這些形象其實都和內心生活發生的事情有一定程度的關連性。
儘管每種藝術在上述的基本面向大致相同,但仍然需要分類,不可混為一談,因為不同藝術的特質足以讓精通某項藝術的天才,在另一個藝術領域中毫無天份。
舞蹈藝術和其他藝術最大的不同點在於,舞蹈是透過一連串的連續姿勢展現力的美感,而回顧舞蹈的歷史,同為音樂史家和舞蹈史家的Curt Sachs點出被視為高級藝術的舞蹈卻在史前時期就開始發展,可以說是人類創造的第一個藝術,當時連詩歌都尚未出現,令許多學者十分驚訝,但若把舞蹈看成互相作用影響的力量時就能夠理解了。
在符號的世界裡
取自Tadeuse Kowzan著作文學和斯白克達克勒Littérature de Spectacle第三部分,以戲劇佐證,說明符號的概念、能指、所指和意指以及戲劇符號的特性。
戲劇藝術將符號應用地最淋漓盡致,戲劇演出中的一切都是符號,演員對白就是呈現角色情感、思想和個性的符號,是語言學的意指作用.除語言學外還大量採用來自現實社會、自然環境的視覺與聽覺的符號。
戲劇少有單一純粹型態的符號,即便是短語,我愛你,還需要在語言學意指上注入特定的視覺與聽覺符號,例如:抑揚頓挫、表情運動、舞台布景、服裝、化妝、音效等,多種元素相輔相成,或是相互揭示其意,因此整部戲劇等於是巨型的符號結合體,符號彼此間的相對位置或垂直或平行,若再考量時間和空間,那麼更大大複雜了符號學的解讀.目前仍欠缺能夠處理超越純粹問題的理論基礎,幫助我們分析斯白克達克勒中紛雜的符號系統。
符號學的研究基礎從邏輯學與語言學開始,但定義依舊眾說紛紜,尤其符號用語更是一片雜亂。Tadeuse Kowzan並不想創造新的符號術語使得符號理論更加混亂,只想從中重新理出適合斯白克達克勒的定義
一、只接受符號用語
二、採用能指和所指這兩個符號構成要素
三、[1]將符號分為自然符號和人工符號
Tadeuse Kowzan將拉蘭德的定義稍作修正,認為自然符號與人工符號本身的差異決定於發生時是有意還是無意,儘管兩者定義清楚,但仍舊無法解決實際問題,因為我們很難分辨所有符號發生的意圖與否。
戲劇中所有的符號都被歸為人工符號,因為這些符號有意圖地並且強而有力地向觀眾傳達角色的個性和情節,但自然符號還是存在於戲劇演出中的,因為演員的表現根基於生活經驗和個人習慣等,這些因素促使表現結合了有意識的動作與個人經驗的反射,可視為人工符號與自然符號兩者並存。
以下提出十三個符號系統,並且盡量將理論與實際兩者相應。
1.語言
語言符號須從語言學的意義上著手,如此問題便轉而單純關注演員的台詞.但語言符號學的研究範疇還需擴大至語意學、音韻學、句法學、韻律學等,這些都會影響角色和情節的情緒與氣氛。
另外特殊的問題是,戲劇中談話主體與語言聲音的物理發生關係.現實生活中兩者無庸置疑是一致的,但戲劇中未必如此,例如木偶戲或者布袋戲,演者與發聲者便是不同的個體,又或者演員表現動作,另外由音響播放著角色內心獨白,但若是語言符號由書寫文字呈現又與演員說出的話相同時,就難以分辨其為語言符號或是布景符號了。
2.語調
語言符號也關乎語言如何被表現,亦即語調,包括抑揚頓挫、節奏、速度等.歌謠的生命在調子裡,語調來自演員不同的發聲方式,可強化語言給予細微神奇的效果,因此一句話卻能有多種表現法。
口音也在符號系統佔有份量,並同時屬於語調與語言,例如法國舞台用大舌r表示農民階層,而波蘭用小舌r表示貴族,在符號標準化系統之外,還存有自由空間,讓演員開創個人獨有的風格,具美學價值。
3.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符號是最接近語言表現的符號系統,有時甚至勝過語言,表情建構於空間、演變於時間,可以傳達各種情緒與思考狀態,形成演員獨具特色的性格色彩此外,也有不與時變化的表情符號,例如智能低下的癡呆。
4. 動作
動作最能夠靈活的傳達思想,也是最發達的符號系統.動作符號功能包含以下:
l 伴隨語言或是取代語言
l 指示舞台上或外發生的事情
l 代替布景,例如開門的動作
l 代替服裝道具或是音響
l 表示情感禮儀政治宗教信仰等
十九世紀出現了演員使用的動作標記系統,如波爾特喬治(Polti Georges)標記系統,亞洲國家的戲劇動作可能已經成為習慣,甚至世代相傳。
5. 演員的舞台調度
包含演員走位、走位方式、演員與空間、道具、布景的關係,上下場與集體的動作。演員的舞台調度能夠給予觀者豐富多樣的訊息,我們可以從中推測角色的地位、類別和狀態。例如一個人從餐廳走出,究竟是老闆,是侍者,還是客人呢?另外舞蹈另有專屬的標記系統,有些亦可適用於戲劇。
6. 化妝
主要目的是強化角色的說服力,利用各種技術和材料,塑造不同的人種、年齡、氣質、健康狀況等,並且運用光照凸顯角色的容貌特徵。與臉部表情相比,化妝給予的符號特徵在戲劇的時空裡是亙久穩定的,且能夠顯露角色的歷史性或當代感。另外有種依賴橡膠製的假面樣式的化妝,意即部分臉部不動的表情,斯白克達克勒的符號學認為,假面依據物質和功能的觀點來看分屬於服裝和表情的範疇,但依然與化妝符號較近。
假面與半假面的使用可追溯至古希臘,至今仍然盛行,假面是固定的人物基礎造型,甚至使演員演技受限制,但好處是可隱藏自然的表情符號。
7. 髮型
可屬於化妝也可屬於服裝,也可以獨立成單一的符號系統,有時其張力勝過化妝和服裝。髮型能夠暗示角色的地理、文化、時代、社會階級等,呈現不同的歷史感,一種髮型能夠有不同的意指價值,但髮型符號容易碰到以下兩種情況:一種是實際生活中的自然符號,到了舞台上就變成人工符號了,但假髮在實際生活中依然是人工符號。
8. 服裝
無論在現實生活中或是在戲劇中服裝都是十分多變的人工符號。暗示性別、年齡、社會階級、職業、國籍、宗教、歷史、角色、性格、天氣、環境、季節、風俗文化等,通常服裝符號已經成為習慣,以帽式為例:貝雷帽讓人聯想至法國人。一些傳統戲劇的服裝樣式被嚴格規定,成為長久固定的習慣。
服裝符號同表情、化妝和髮型符號,可以是偽裝(或稱反符號),隱藏人物真實性格和地位,另外遮蔽真實性別的問題必須分別由遮蔽角色性別,亦或遮蔽演員性別來探究。
9. 小道具
小道具能夠是劇情的關鍵,觸發情節的符號系統,介於服裝和布景之間,在不同的情況下會使小道具偏向兩者之一,若服裝符號和布景符號發揮了不同於原本的功能便可視為小道具,但若這一個小道具是舞台上唯一能指,也能夠被歸類為布景領域。
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可成為小道具,功效多建立於習慣上並且我們期望它能夠發揮多層次的意指作用,以達更高價值的符號學暗示。第一層次的意指作用通常指小道具的基礎功能,第二層次,又稱象徵,則可引導觀者了解與人物有關的環境、時代、性格等其他情況,但兩層次的意指作用時常相距甚遠。
例如:契珂夫的海鷗,劇中被製成標本的海鷗道具,第一層次指依劇情發展被男主角殺掉的海鷗,但第二層次的符號是一種抽象的思考,代表憧憬失去的自由,另外又衍生為主角的精神狀態。簡而言之,第一層次符號的所指關連第二層次符號的能指,如此小道具也就成了整部作品的中心思想符號。
10. 布景
布景的首要任務便是提示環境,環境包括如下:
地理環境 |
山、海、廟宇、自然風景 |
社會環境 |
公共廣場、宮殿、實驗室、廚房、車站等 |
地理+社會 |
摩天大樓間的小巷弄或街道 |
時間 |
時代(古希臘神廟)、季節、晨昏等 |
布景符號學領域與所有的造形藝術領域同樣廣大,並決定了情節發展的時空背景,布景的種類有具裝飾性的繪畫布景和具功能性的建築布景,以及兩者混合的布景,有的豪華細膩,有的單純簡要,布景裡的每一件要素通常只具第一層次的意指,但有時整體變具有第二層次的意指作用了。
若是布景只需要一個要素,那麼符號變成了第二層次或是第三層次的意指了,例如立於舞台上的一根柱子,若是有線條延伸出來,便容易辨認為電線杆,電線杆連想到道路,道路又能夠暗示為離去,而離去也就成了主角行為的第三層次符號,因此布景符號學並非絕對依存於第一層次,有時單一符號更能顯露豐富的訊息。
布景如何運動與變換也能夠加強布景符號的力量。
文字表現也被歸屬在布景系統中,主要對劇本補充訊息(例如:活動新聞或活動標題),或單純只是布景(例如:商店匾額、廣告刊版),或是直接取代布景。
11. 照明
照明原先的目的是凸顯其他表現手段,因此在這前提之下,照明能否成為單一符號系統,或只是提供服務技術就難以斷定,然而現今照明已經發展成一樣獨立的活動,不再只是襯托,而是能夠影響整個舞台氛圍。
照明最顯而易見的功能是區分戲劇環境,燈光集中之處就立即形成暫時的演出空間,也能夠凸顯被照明的人事物,給予立體感,另外照明也可以被用來擴大修正動作,調度布景。
投影手法在現今的戲劇演出中極為普遍,但必須與照明系統分開討論,因為投影的符號學作用遠大於照明。投影分為不動投影和活動投影,前者補充布景或者完全取代布景,而後者則是為原本的布景增添特效。
12. 音樂
某些音樂的旋律與節奏就能夠讓人感受到環境與年代的氛圍,而不同的樂器也能夠揭示環境與氣氛,在戲劇中,音樂隨著不同人物的上場變換,成為各個人物的音樂符號。
聲樂需得額外討論,因為聲樂除了音樂之外還與語言、語調、發音緊緊相關,因此不能完全混為一談。
13. 音響效果
可以有以下不同的分類:
l 獨立於其它符號系統而自行發揮作用v.s.強化視覺或其它符號
l 直接在舞台上創造v.s.用錄音機錄下
l 與舞台上的演出事件一致v.s.舞台外發生的事情
戲劇裡的音響符號可以展現時間、天氣、環境、運動、事件或是提示語言符號。音響效果的取得方式有許多種,例如在後台以人聲模擬、敲打機械器皿,或是使用錄音帶。
結論
以表格呈現十三種要素的大致分類方法
語言 語調 |
演員 |
聽覺 |
演員聽覺
|
時間 |
說出來的文本 |
表情 動作 調度 |
視覺 |
演員視覺 |
空間和時間 |
身體表現 |
|
化妝 髮型 服裝 |
空間 |
演員外形 |
|||
小道具 布景 照明 |
演員外 |
演員外視覺 |
空間和時間 |
舞台環境 |
|
音樂 音響效果 |
聽覺 |
演員外聽覺 |
時間 |
不能明確發音的聲音效果 |
另外也可以以意圖創作符號的人分類,如下:
劇作家 |
語言 |
導演 |
任何符號系統 |
演員 |
語調、表情、動作、部份舞台調度、化妝、髮型、服裝 |
舞台設計者 |
布景、小道具、照明,甚至服裝、髮型、化妝,或是利用空間安排調度 |
作曲家 |
音樂、音響、效果 |
符號系統之間是能夠互相轉換的或是混合使用的,因此在戲劇中我們常能見到富含多重意義或是晦澀不明,例如某種聲音能夠同時代表心臟跳動聲和軍隊的大鼓聲,即為從一種意旨作用移往另一種意指作用,符號系統的養成賴於大眾對社會的體驗,對教育文學和藝術的涵養,符號的數量與價值卻也建立在觀眾的一般修養、對作品背景、風俗文化的認識與舞台活動的參與度,除了從觀眾角度的因素之外,從舞台角度來看,符號傳達的效度也相當重要。
前述分別介紹各個符號系統,接下來應該回歸探討符號的基本問題,即能指與所指的關係。簡單的概念是,一樣所指能夠有各種能指,而能指多是符號最表面的指稱;或是一個符號具有數個重疊的所指。例如下雨的概念就是所指,而下雨的能指可以是白鐵皮製造的聲音,可以是照明投射、可以利用服裝道具或是動作髮型等。
拿大禮帽當菸灰缸這個動作符號系統指出:一、處理雪茄的煙灰,二、笨拙的舉止,三、被當成紳士,以上便具有一個符號一個能指以及三個所指,另外還會有複合的所指,就是多次複合的符號,例如演員的內心獨白。
[1] 取自拉蘭德Andre Lalande的哲學辭典.自然符號指與所指事物的關係是自然法則的結果;人工符號指與所指是基於集體的意圖確定
象徵主義Symbolism
19世紀下半葉,繪畫是一種以感情為基礎,表現直覺的內在力量,表現虛幻的夢想和啟發人
並未形成新的統一的形式,還只是朦朧的概念
採用寓意性、情感性、儉樸的創作手法,因而影響之後的表現主義
代表畫家
夏凡納Puvis de Chavannes1824-1898
擅裝飾壁畫,油畫有濕壁畫的特點
創造淡色平塗、簡練單純、氣氛恬靜、節奏分明、柔和淡雅
人物安排在近景
強調畫面理性的抽象和統一
莫侯Moreau1826-1898
主要取材基督教傳說與神話故事,包含文學要素、充滿情慾、異性衝突、生死善惡寓意
女性多妖豔邪惡
魯東Redon1840-1916
從木炭素描中認為黑色最能表現神秘和幻想
早期作品多黑白繪畫
由漂浮的眼珠、半人植物與昆蟲混合的超現實意境
現代藝術形成的條件
本文取自英國當代美術史家Ernst Clombrich,為藝術的故事所寫的後記,副標題為「交換的場面」,探討二戰後的現代藝術趨勢與存在條件。
Clombrich認為藝術史無法如同科學史能夠從過去寫到當代,因為無人能夠準確知道當前的哪些藝術家即將創造歷史,例如1890年代的史學家或是評論家也無可預知梵谷、塞尚和高更會是那個年代的代表人物。問題並不在於評論家是否能夠欣賞解讀他們的畫作,更根本的是他們是否知道這三個人的存在。
歷史學家不能堅決斷定現在或是未來,因此他們能說的無非是過去,尤其親身經驗過的事情,例如Clombrich研究超現實主義時,不知曉德國人庫特施威特爾(Kurt Schwitters)後來影響極端主義重要人物之一就居住在英國湖濱區。
當觀者被一件美好的事物吸引,沉浸於欣賞之中,完全忘了作品原先的功能性時,我們就會以藝術的角度談論,在繪畫中尤其明顯。我們關注藝術家的用色、筆觸、筆法,並細觀藝術家以這些技巧獲得的效果,例如:緹香如何用顏色表示皺摺等。
撇除效果,無關乎動機和目地的純粹用色亦是能夠探討的領域。例如美國傑出藝術家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擅長運用新奇色彩吸引注意,他拋棄抽象畫習作中的怪異圖案,轉而嘗試把顏料滴在畫布上、倒在畫布上或是直接潑灑,這種方法近似中國潑墨,然而這些單純隨機性的造型恰恰呼應了二十世紀的兩個對立的藝術標準,一是如兒童塗鴉的單純性和自發性,二是純粹繪畫的問題,因此Pollock被視為「行動繪畫」或抽象表現主義的創始人之一,他的追隨者的創作手法不一定相同,但都認同繪畫需要聽從內心自發的衝動,應該立即完成,而非事先計畫,這部分與中國書法的概念雷同,深受遠東神祕主義,尤其是佛教禪的概念影響。
當代藝術家往往追求於一種物質感,因此他們嘗試各種不同的媒材,跳脫傳統標準化的機制,創作獨一無二的作品,並拒絕照像複製的特質,尋求親手操作的滿足,這也是達達主義讓人感興趣的原因之一。
當代藝術家若想在年輕世代中獲得尊重,勢必得利用新奇有趣並且獨特的方法掌控材料贏得大眾目光,但這並不表示當代藝術家僅僅單純試驗材料造型而以,
我們很難斷定在一個年代裡,各種藝術思潮主義的先後關係,因為各種思潮都不是恰好接續而至,最常見的情況是平行發展,這也就是當代藝術史難以即刻下定論的原因,因此學者也很難指出目前最新的潮流主義是甚麼,頂多大致點出年代的大特徵。身為歷史學家,首要工作是以平易近人方式將事情說清楚,應當避免的是評論歷史的好壞,因為評論已是批評家的範疇。
美國繪畫鬥士,哈羅德羅森堡先生曾暗示藝術史家的書寫描述可能在無形中促成形勢的變化,這是值得藝術史家費心撰文的問題,但問題也不該就此全盤歸咎予藝術史學家,當代藝術會形成戲劇性的轉變也與社會的改變有關。
以下Clombrich針對現代藝術形成的條件直接列點闡述:
一
藝術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精神和社會類型,若是一個人拒絕當代藝術便是愚昧,批評家根據這種觀點轉變成盡力維護和提倡一切冠上當代之名的藝術,有鑑於印象主義的經驗,使得批評家失去了批評的勇氣,另外一種說法是,過去偉大的藝術家總在當代中被鄙視嘲笑,因此我們現在應該反對戲謔,將藝術家視為未來預言者般稱頌。
二
科學在時代中的演進有目共睹,因此藝術家與時代並行的同時,也是跟著科學前進的,受到科學的影響,藝術家開始信奉科學實驗,有時也走火入魔地信奉了荒謬難解的東西,藝術家並沒有能力分辨荒謬和難解的差異,他們認為自身也沒有時間思考新實驗是否具有意義,因為當代的藝術家必須不斷地追著時代跑,甚至超越時代。
三
藝術除了積極想跟上時代和科學的步伐之外,卻也迴避理性和機械的東西,使得許多人在機械化、自動化和過份標準化的社會裡訴求個性與自主價值,而藝術也就成了表現個性允許奇想的避難所了。藝術界也與技術界協議藝術家可以繼續沉浸在個人世界,但也得遵從大眾對藝術究竟應該做甚麼事情的看法。
四
究竟藝術應該處理甚麼問題的質問與心理學假設相關,它可能是表現自我,像是浪漫主義,也有可能是像佛洛依德學說那樣,暗示著某種過去的經驗與精神,後者與前述「藝術是時代精神的展現」不謀而合。
假若拋棄自我,而產生不美觀的藝術,即代表時代是醜陋的;但與此對立的說法則是,藝術是不美世代中的完美景色,無論如何,心理學已經是藝術家開始探索精神性的問題了。
五
繪畫可以是所有藝術裡能夠最快速回應革新情況的藝術了,因為它不需要任何媒介就可以表現,不過當代藝術最後最關鍵的還是藝術行銷手段,此大多得依賴商人成為藝術家與市場的中介,但商人終究以盈利為目的,因此商人會更加注意市場動向和挖掘人才,畢竟有發展性的藝術家就是商人最大的籌碼,因此保守的上一輩將當代藝術視為「商人的騙局」。
六
藝術教育也是當前藝術形成的重要原因,現代的教師著重於依孩童的天性發揮才能,不再嚴格遵守傳統繪畫教條式學院派的畫法,許多技巧高超、訓練有素的畫家紛紛羨慕孩童的創作力,漸漸地熱愛繪畫的業餘人士倍增。不過專業藝術家仍然努力區分自身與業餘者的不同。
七
攝影術發明和照相機的普及給予藝術家相當大的衝擊和反思,因此藝術家必須另尋出路,排斥完全模仿現實的作品,因此若作品被冠上「照相式」一詞,對當代藝術家是個莫大的恥辱。
八
藝術局面的形成也與國家間的政治關係相關,例如俄國馬克思主義認為二十世紀的藝術實驗將宣示資本主義的衰落。
九
當代藝術戲劇化的變化帶給人們的愉悅不容忽視,也許年老一代認為抽象繪畫只是一個華而不實的現象,但追求此種現象的實驗過程讓人身心愉悅,大眾盲目渴求新奇和時髦的趨勢,也為生活增添樂趣。年輕一代對此熱此不疲,因為他們可以丟棄艱澀難懂的理論概說,只求得到真正的快樂。
第二章藝術的起源
*藝這個字在漢字的起源中與農業有關,可能是整理田圃的一種技術,也就是我們今天還保留的園藝的意思
*藝這個字在春秋戰國時代逐漸轉變為各種技能例如禮樂射御書數稱為六藝
*有人認為藝術起源於勞動,也有人說藝術起源於遊戲.勞動有很強的目的性,遊戲只是休閒好玩
藝術起源於勞動的說法,在十九世紀,受馬克斯和恩格斯的影響而高度發展起來
德國十九世紀的哲學家康德席勒都提出了藝術起源於遊戲的概念。康德強調美是一種無目的的快樂,無目的即是一種遊戲的態度
*從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思想看,她們常常認為藝術起源於人類對自然的模仿。柏拉圖甚至因為藝術是對自然的模仿,而在他的理想國中貶低了藝術的地位
*19世紀法國朗漫主義的大文豪Victor Hugo曾經提出為藝術而藝術的主張,他曾提倡給予藝術一個獨立的地位。藝術不必依附在人生、意義、
或道德這樣的命題下
*詩是一種精緻的藝術形式。當我們讀到好詩時,我們在形式上的感動與內容上的感受,幾乎是同時發生的
第三章 藝術的特質
*考工記時代記錄的藝術活動是以物質材料來做分類的
*當藝術的內涵從技術提升為思想或情感後,工匠的技術反受到貶抑
*中國把藝術做為一種偉大思想與精神的情操表現,西方也有此想法。十九世紀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的藝術論批評了只重形式技巧,只重視美,卻不關心善的藝術作品
他認為藝術必須以道德為基礎,努力傳達人類共有的情感,努力傳達人類有愛的精神
他是以西方基督教的信仰作基礎
第四章 藝術的類別
*古希臘把藝術分為通俗藝術(Vulgar Arts)和自由藝術(Liberal Arts);約春秋戰國時期,把人的行為分為勞心與勞力
*約晚到十八世紀,西方才正式提出美的藝術(Les Beaux Arts)的觀念
*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相當重視在二度空間中寫實地表現出三度空間的物體,因此發展出透視法(Perspective)
*雕和塑常常連用,因為他們的結果是相同的,但過程卻不同。雕是減法,以堅硬的工具把多餘的部分去除;塑是加法,以泥土或石膏堆出自己要的形狀
*中國在東漢以後,受到印度佛教的影響,出現佛像雕塑
*西方近代雕塑,在二十世紀從寫實轉入抽象表現,如Brancusi的空中之鳥